返回網站

厭食症與暴食症相關的心因性飲食疾患

王仁邦醫師

· 好文閱讀

 罹患飲食障礙者有九成以上為女性,且大多為青春期之後的年輕女性,受到次文化同儕集體追求瘦的影響,或參加啦啦隊、體操隊或學習舞蹈等,開始有控制體重的習慣,有些是藉著節制飲食,而有些則是藉著不斷地運動,甚至有些會買市面上的減肥藥來達到目的,剛開始飲食習慣還在正常範圍之內,但若遇上環境的改變而產生重大壓力,包括離家求學、課業壓力或感情生活不順利等等時,病患於此時可能開始出現調適上的困難,而逐漸產生飲食障礙。

 厭食症病患的共同特點是對自己的身材認知有障礙,即使體重已過輕仍強烈害怕體重增加或變胖,且努力地將體重維持在遠低於正常標準(一般生長曲線之八十五%以下),病患不僅努力地控制自己的食物總攝取量,且儘量挑一些低卡路里或低脂的食物,當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慾時,病患會去大吃一頓,但之後有些人會使用催吐、瀉劑或利尿劑的方式來排除所吃進去的食物,或藉著過度的運動來排除攝取過多的熱量。

 而暴食症之病患則會有陣發性且不可控制的衝動,可在短暫的時間內吃下大量的食物,之後也可能引發催吐的行為,或使用瀉藥、利尿劑與過度運動,以防止體重的增加,所以病人之體重經常來回地變動,暴食行為常發生在感到有壓力、沮喪、深夜孤單時,於暴食過後病患剛開始有輕鬆的感覺,但隨之而來的是極度的挫折與罪惡感,由於整天被惡性循環的暴食與清除之飲食行為所佔據,病患長期可能處於憂鬱狀態。

 患有飲食性障礙的病患常合併有焦慮、憂鬱與強迫性的行為等症狀,有時亦合併易怒的情緒與衝動性的行為,包括偷竊、藥物或酒精濫用與自殺行為,病患由於怕被人發現、合併憂鬱症狀或自信心的喪失,常儘量遠離人群,這更增加了病患因長期憂鬱或一時衝動性行為而產生自殺成功的危險性。

 長期之飲食性障礙常合併有身體疾病問題,於厭食症病患中會發生包括無月經、胃腸蠕動異常、下肢水腫、長胎毛、低血壓、體溫過低、電解質不平衡等等,嚴重者會引起癲癇的大發作,甚至死亡。而暴食症病患則易出現月經不規則、食道發炎或撕裂傷、唾液腺發炎、甲狀腺或腎上腺功能的失調、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因低血鉀症造成的心律不整等。

 飲食性障礙的治療包括藥物、 心理與對正確的減肥概念及飲食行為做衛教,剛開始需要與病患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以增加其對疾病的認識並能配合治療。藥物主要以抗憂鬱劑為主,包括三環抗鬱劑與選擇性的血清素攝取阻斷劑。心理治療的初期以支持性與認知行為治療為主,可採個別的方式或團體之方式進行,亦可搭配飲食日記的使用,以了解引致失調飲食行為的相關情境、扭曲的想法或行為的結果與惡性循環模式,並對認知行為模式做一改變;若評估病患內在之壓力源自於早年之成長經驗,於治療後期亦可進行較深度之精神動力或分析性之心理治療。亦可邀請病患之家 人一起進入治療,以增進其對疾病的了解,改善家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及態度,一起與病患與治療者執行行為治療的計劃。若飲食行為無法於門診中有效控制、合併自殺意念及行為或已合併有嚴重之身體問題,則須考慮住院做積極的評估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