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ixabay CC授權
數年前,有位5歲的小女孩,由於幼時曾目賭父親對母親施暴,加上父母離異,造成情緒較不穩定,因此被轉介進行心理治療。
某次與母親會談時,母親表示個案某天不小心把家裡的玩具熊阿吉弄丟了,由於這是個案從小到大最心愛的玩具,個案十分傷心自責,母親也不知應該如何處理。原本已經再買一隻新的玩具熊給個案,但又擔心會讓個案養成壞習慣,日後會為了想買新的玩具,而故意弄丟玩具。當母親把新的玩具熊帶回家時,個案卻哭著說:「可是那不是我原來的熊熊!阿吉是從小陪我到大的!那不一樣!」
我向母親表示,這對個案來說是一個失落(loss) 經驗,母親可協助個案以寫卡片或畫圖等方式哀悼此失落,並且讓個案了解雖然舊的玩具壞了,但她可以跟新的玩具創造新的回憶。
當時我建議母親先同理個案的失落情緒,並告訴個案:「雖然妳不小心把阿吉弄丟了,但是妳不是故意的,因為妳真的很喜歡牠。我知道妳對阿吉的感情不會消失,你們曾經一起度過的回憶也不會被取代,可是我們有了新的熊熊,妳可以告訴阿吉,妳會好好愛惜新的熊熊,並且跟新的熊熊創造更多更快樂的回憶。」
下次會談時,母親表示當天回家便與小女孩一起寫信給玩具熊,個案一開始仍然邊寫邊哭,但在母親的安慰同理之下,情緒有稍微平復一點。寫完信後,個案向母親表示想把信件寄給在天堂的阿吉,雖然個案之前不曾獨自下樓 (個案住的是電梯大樓),但這次卻很勇敢地搭電梯到一樓大廳,並且把順利把信件投入郵筒,完成了心願。
(為維護隱私,個案資料已作修改)
* * *
失去心愛的人、事、物,是一種失落,也可能形成創傷 (trauma)。身為臨床心理師,很有幸能陪伴許多個案們,在會談室裡,度過無數心碎哀傷痛苦到難以呼吸的時刻。我能理解小女孩的傷心失落,以及抗拒接受新玩具的感受,因為舊玩具才是從小陪她到大的,他們一起度過許多快樂與悲傷的時光。
「原來,不論我們的身體經歷過什麼樣的流浪,愛,會認得愛自身,應有的模樣。 滾滾紅塵,縱使無法保證此情不變,我能說,我愛過。愛過就算,愛了才算。」
- 改寫自孫梓評 《男身》
過往的一切,不論是快樂或痛苦、感動或傷害,凡存在過的,必會永遠存在,不管我們承認或否認,它們都在我們的身體心靈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而人就是這樣帶著這些印刻的記號,繼續向前行。
快樂不一定能再尋回,傷害也不一定能撫平,曾經發生過的事實不會改變,唯一能改變的是我詮釋觀看的角度、面對它的態度,以及心靈的承受能力。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有某些創傷或是被傷害的經驗。人人尋求解脫的方式不同,有人依賴藥物酒精、有人借助於信仰、有人用徹底的壓抑或否認…
修復創傷的首要條件是承認。承認它是一個loss、是個缺口,在某些時刻,這樣的失落,還是會讓自己的心,隱隱作痛。我們可以哀悼、可以流淚、可以憤怒,可以痛心於那些再也無法召回的美好時光,正如同打碎的玻璃杯,拼湊不回原來的樣子。
在真實體驗並完全接納心中的負面情緒後,最終會發現,人生雖然有許多遺憾與傷痛,但我們還是可以繼續向前,好好生活下去。因為,它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雖然造成眼淚,卻也帶來自我認識與成長。
衷心希望,在這條迂迴往復的復原之路上,你我都能早日抵達終點。
(原文刊於心理誌 PsychoLife第48期春季號,2018 http://clinicpsy-tw.blogspot.com/2018/07/psycholife-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