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孤獨與獨處

By 郭曄 諮商心理師

  台灣在全球疫情肆虐下,經歷了一年多相對穩定的生活,但近期也開始體會到日常/社交生活的改變。因為疫情升級,許多人開始嘗試work from home,或者長時間的居家生活,這對大部分人說都是很不一樣的生活經驗,原本假日可以找朋友見面聊天吃飯、或者透過交通運輸四處旅行走走,現在則是被迫待在家裡。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漸漸的大家開始感受到「好悶、好孤獨」。

  孤獨、孤單與獨處是字面上看似相像,卻又不太相同的概念。不論是獨自一人或是與人群同處,都有可能感受到孤單。如果較為細緻的區分,孤單是需求未被滿足、因感受不到彼此的關係連結,所衍生的情緒,而獨處是一種自主的選擇,把焦點放在內在的自己,與自己對話及互動,而去營造的一個氛圍。 

  有意思的是,在疫情之前,許多人渴望在這繁忙的生活中享受一個人的時間,但真正被迫隔離獨處的時候,卻容易感到空虛與無助。我認為獨處的關鍵,應該是品質而不是時間。舉例而言,許多人覺得白天的時間被公司、學校或家庭偷走了,所以晚上選擇「報復性熬夜」,想要趁著深夜彌補自己沒有做的事情,但往往熬夜的過程卻是一直看影片追劇,限縮了睡眠時間,反而造成隔天精神不濟的惡性循環。上述的例子,是能夠「獨」,卻沒有做到「處」。

  真正的獨處,就是能夠好好的陪伴自己。有的人在孤單時會想找個伴侶,透過親密關係化解內心的空虛與寂寞。這個前提下發展的親密關係,往往不會有很好的結果。我認為首先能夠一個人獨處,才能經營兩個人的關係,因為當你能夠自在與自我相處,才不會在關係中急著佔有對方、依賴對方、或者改造對方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著名的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Winnicott曾提出〈獨處的能力〉,其中所講的自在獨處,是在別人面前還是可以留在自己的孤獨裡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高度成熟的指標。深刻的親密關係並非時時刻刻你儂我儂,而是「我敢在你懷裡感受到孤獨」,這才是自在親密關係的寫照。

  如果說這一波疫情帶給我們什麼學習的機會,那我認為這個疫情讓我們回歸一個人的時刻,讓我們察覺,過往所看不見的。也許是從來沒有察覺到的情緒、也可能是糾結已深的心結。每個人都需要獨處,也能學習享受獨處,因為當你面對自己時,你可以放下面具。換言之,獨處可以使你成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