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不可怕,可怕的是汙名與忽視
連日發生幾起攻擊事件,媒體的標題聳動,描述案件的細節、畫面配上情緒的字眼,讓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多了一分疑慮與擔心,但是對於本身是精神疾病患者或其家屬,反而加添更多的不安。
事實上,精神疾病患者並不可怕,經過良好的治療,並不會對他人、對自己造成傷害。可怕的是社會的態度,越是污名化,生病的患者越不願意就醫,往往進到精神醫療時,已經是病症比較嚴重的時候了。唯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藉由良好的醫病關係建立醫療同盟,讓患者願意穩定接受治療,才能良好地走向復原的道路。同時「持續治療、維持治療」也是很重要。許多精神患者常常過早中斷治療,造成精神症狀復發或嚴重,某些事件的發生常常看到個案是曾經有過就醫的,但是未再持續穩定就醫。
近年來,精神醫療進步的速度相當快速,藥物的發展較諸十幾年前都顯示出更好的治療效果、更少的藥物副作用,從基層到醫院的專業人力更是豐沛,患者就醫時若能好好的諮詢、衛教、給藥、評估,並輔以合併社會心理處遇的整合式治療,即能大幅度減少因病情不穩造成的問題。然則,臺灣在精神醫療的健保管控上,仍停留在過去的作法,亦無投注適當的資源,患者跟家屬不容易體會到現代精神醫療的好處,在污名化的影響下,自然畏懼就醫。因此,應考慮針對精神醫療的限制鬆綁,提高精神醫療的涵蓋率與完整度,讓患者在有問題時能更樂於求醫,方能減少病情不穩時發生的憾事。
精神衛生法應重新檢討讓強制權回歸法院、醫療權交給醫師
此外,臺灣也有必要針對強制治療的部份進行檢討,近幾年來,對於精障病患人權的要求日增,精神醫療從業人員也樂見病患人權的提昇,在這個部份,應該調整過去衛政單軌的作法,以警政、衛政、社政、司法組成團隊為核心來運作,例如紐約州的強制治療系統即包括有執法單位(所以危機處理出勤時有警員陪同)、外展危機處理團隊(含公衛護士、社工、警消,由精神科專科醫師督導)、跟社區心衛中心(心衛中心主任可以簽報緊急安置),經由通報、評估、介入轉銜到合適的單位。社會安全網的團隊組成包含警政、衛政、社政,並有法務單位的背書,檢察官跟法庭經由申請發給強制治療命令,減少執行單位司法訴訟的風險。
法令、資源、人力與配套 社會安全網人人有責
目前臺灣在行政疊床架屋、各有專業本位的情形下,沒有專責機構、協調平台與足夠的行政位階下,不僅難以產生協作的效益,冗雜的行政程序與資源的欠缺,更讓專業人員難以投入。在目前有限的社區個案管理師人力,每人要管理近百位精神個案,很難不出問題。唯有給予足夠的行政編制、人力、物力與財源,比照日本心理健康法的精神去明定經費投注的GDP佔比,或類似菸捐投注長照一般指定建構社會安全網需要的財源,而不是在現行的行政架構上去要求新的業務,才有機會能順利運作臺灣的社會安全網。
美國總統川普在歷次社會事件後,於今年5月1日白宮記者會宣佈投入100億美元的預算到心理衛生,特別著重在社區精神醫療的投入、提高精神醫療涵蓋率與從教育到社區的去污名化,以國安層級進行跨部會整合來處理美國的心理衛生危機,美國白宮直設心理衛生辦公室負責國家心理衛生藍圖的擘畫,並有藥物濫用暨心裡衛生署進行心理衛生政策的協調與執行,值得臺灣深思與效法。
http://www.sop.org.tw/news/l_info.asp?/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