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這個世代家長最棘手的事~關於孩子長時間使用手機

By 徐泰國 諮商心理師

  這幾年很常在工作上處理「手機使用時間」有關的議題,也常在家族聚會、朋友相聚的場合被問到這方面的問題;前者多是國小高年級、國中的孩子,後者則多數是家長;前者是「被」送來諮商,後者則是諮詢專業。兩者雖看似在這問題上沒任何交集,但我後來發現他們有極為的相似部分,其一就是他們都「非常生氣」,其二就是他們一開始都「心不甘情不願」的跟我談話。 

家長氣孩子一直在玩手機;孩子氣爸媽不相信自己

家長認為如果孩子聽話,自己就不用找心理師諮詢;孩子認為自己又沒做錯什麼,為什麼要去跟心理師談話

  我假設,有機會看到此文或被這標題吸引的人應該是家長,所以我想先以下列兩個狀況來聚焦孩子的想法與感受,提供家長以不同角度來瞭解孩子。

  1. 不解與誤解:很多孩子分享他們第一次聽到父母提出「限制手機使用時間」時的感受,他們心理第一個反應是「為什麼要這樣?!」他們不知父母做這決定的原因,好似父母誤解自己、認定自己做錯了什麼;此外,孩子認為父母也長時間使用手機、玩遊戲,不解為何自己要被限制。
  2. 信任與任性:最常聽到孩子在國小高年級或升國中後,開始被限制手機使用時間,曾有一位已進入高中階段的孩子,他憶及此事時感慨的對我說,因國中被限制手機使用這件事,讓他從原本跟爸媽無所不談的相處,轉而變成不信任他們,再加上青春期的任性,他與父母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這樣,孩子心裡埋下了一個不被信任、被誤解的心結

再因不解父母為何如此而更任性為之

  先換個角度來談談家長的出發點。

  家長因對孩子的課業、成績、價值觀、生活模式、身心健康…有著極大的擔心,於是會在某個時間點開始提出關於手機的規定,之後再衍生出其他新的規定;我最常聽到手機管理的三部曲是,家長先由「為了…,所以只有在…才能用手機」開始,沒有收到預期的成效後,就提出「因為你…,所以從現在開始只能在…用手機」,之後認為狀況更嚴重,就再更嚴格的要求「如果你再…,我就沒收你的手機

  再回到孩子身上,前述兩個狀況與三部曲都會讓孩子有「我被懲罰了」的感受,可能的原因如下:

  其一,可能導因於管教模式,在孩子不乖、不聽話或做錯了、弄壞了什麼後,以「不給你玩手機」來回應孩子的這些行為;這會讓孩子認為,玩手機是合理、正常的,是家庭生活的一部份,不給我玩手機就是懲罰。

  其二,來自於同儕經驗,孩子一直都只聽聞那些成績或在校的行為表現不好的同學,他們的爸媽才會藉由限制他們使用手機來懲罰他們。

  上述兩點可幫家長澄清,他們在剛開始時並沒有「懲罰」孩子的意圖,只因擔心孩子而希望孩子能有所改變;但沒有見到改變後再提出的要求,就可說是對孩子的懲罰,在錯誤的感受到「懲罰」這件事並未被釐清的狀況下,後續一系列的規定就一定會讓孩子更難以理解與接受。

  那家長接下來該怎麼處理?我必須坦承每個家庭、每對親子的互動都不一樣,旁人更無法瞭解箇中的特殊性,他們也都有著過去累積至今的優勢與劣勢,所以我無法提出一個具體、明確的解決方案,我只能試著以這些年參與這些家庭故事的經驗來提供一些想法。

  首先,應避免任何有關「懲罰」的措施,因懲罰並不能使行為發生永久性的改變。若你希望孩子的行為能朝你期待的方向改變,就不能懲罰他,換個角度來評估,施以懲罰,可預期的難見成效,但卻使親子關係惡化、家庭氣氛不佳,倒不如以肯定、鼓勵來引導孩子,不僅收到效果的機率較高,也不會讓親子關係、家庭氣氛受到影響。

  其次,家長應以身作則開始減少自己使用手機的時間,並將遊戲從手機中移除,而若你希望孩子好好讀書,你就開始看書、若你希望孩子培養某項興趣,你就開始學習某項新的事務。因我認為,家長要與孩子共同經歷這些改變,一方面能貼近孩子的感受、瞭解他們的無法改變難處,另方面,當日後再需訂規定時,也才能找出適合孩子、切實可行的方案。

  最後,絕對不能讓自己出現「摔爛孩子手機」這樣情緒性的行為。這動作不僅完全無法讓孩子改變手機的使用,卻可能會留下難以彌補的後遺症;我聽過許多孩子訴說這個經驗,他們的感受與想法都讓我難以想像,我無法將他們的經驗在此揭露,但我能告訴你們,這個經驗都在他們心中留下一道陰影,或說一處不容易修復的創傷。

  結語,因疫情而讓學校不得不開始以網路上課,這讓學生對手機、平板更為依賴,強化了手機、平板對學生的重要性,重新定義手機、平板在學生生活上的角色,開啟了一個不可逆的嶄新時代,本文大部分所述或許將不適用,過段時間需再重新論述,但我認為穩定的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氣氛將依然是最為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