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在自由與不自由之間尋找自己

By 林怡青 精神科醫師

   台灣是在民國76年進入了解嚴的自由年代,如果讀者那時未滿10歲或尚未出生,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的父母親也許常會跟你說,“你們生在這麼自由解放的年代、很幸福、要知足!”;你大概也常聽到阿公阿嬤說,以前你的媽媽(爸爸)好乖好好帶,哪裡像你們現在的小孩,意見多,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要。”還記得在我青春期的時候(民國70幾年),有一個歌手叫做李明依,她在電視廣告上,帥氣地說了一句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引起了師長與父母的擔憂,覺得那是會帶來孩子學壞的一句話,還記得家裡一向沉默少話的父親,在飯桌上也告誡著我,這句話很有問題,千萬不能認同。長大之後,慢慢知道這句話後面隱藏著很多的意涵,的確我們五年級生的年代,從小到大被太多的框架規範著,標準答案是重要的,好與壞的二元論價值觀貫穿求學階段,人生的夢想大多不是自己真正深思熟慮過的。但只要追尋著父母師長給我們建構的框架好好長大,現在成了網紅曾博恩口中「最會忍耐的一代」,「孝順父母也孝順兒女的一代」,大家聚在一起常說好累呀,但又總是有辦法在現實生活中一直撐下去。不少人到了現在,已有了財富自由,自由自在的規劃著自己的第二人生。

  前陣子有一部挪威導演拍的電影,叫做全世界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在大小影展得了很多獎項,光看片名,你以為裡面要描述一個人,若不是道德淪喪,至少也是做了一些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的人,但其實並非如此。電影的女主角叫做茉莉,描述著她在要往30而立的歲月裡,發生的人生剪影。茉莉從小生活在一個尊重與包容的愛的環境裡,母親欣賞著她做的每一個決定,是個興趣廣泛、能力好、獨立又聰明的女孩、學習速度非常的快、人際關係也很好、應對進退都很得宜。她的臉上永遠帶著自信、優雅與滿滿的笑容。但在內心世界裡,總是在自我對話,不滿意自己總是在關鍵的時候,無法堅持原本對自我的期許,她對喜歡臨陣脫逃的自己感到不安也不滿,卻不知如何是好。別人覺得茉莉很好很優秀,但茉莉覺得自己很軟爛。跟茉莉交往最久,年齡比她大上10歲的前男友似乎比她更了解自己,他跟茉莉說,我很怕妳不知道妳自己有多好”;將來的妳回頭看會發現,我們這一段的關係有多麼的特別與獨一無二”;還有一語道破的說妳習慣用逃避的方式在面對事情”。男友對茉莉的了解非常的到位,但在兩人關係中,茉莉還是選擇,在這麼清楚的被看穿的羞愧感中逃走了。一切歸零的茉莉,還是一步一步地走在自我覺察的這個道路上。一直到分手一段時間後,茉莉知道了一直還是很愛著她的前男友罹患癌症,以及茉莉歷經意外懷孕與流產,她才終於一點一滴的找到了自我的真實感。 

  在自我追尋的道路上,有些人就像茉莉這樣---明明周遭的人覺得自己是很好、很棒、很努力的,但他(她)總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真正的長大似乎總是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或大或小的打擊,那個打擊看似是失落,卻讓原本心中的幻想大泡泡就隕落了,但那個隕落也才能催生了真實自我的不再猶豫與誕生。茉莉看似總是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的人生方向,因為她真的聰明又能力好,先申請到醫學院就讀→轉系學精神分析(心理系)畢業後改行想學攝影。但有時候,擁有著太多的自由,反而像一隻小鳥飛在空中,不知自己想要去哪裡一樣的徬徨。英國知名兒童精神分析師Winnicott 就說,「母親要用孩子可以承受的挫折,一點一滴地將這一個真實的世界帶給了孩子」,也說「母親要做的是溫柔而堅定的堅持,沒有疆界的自由帶來的是孩子的焦慮與驚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