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疫情升溫、環境多變,如何與焦慮共處?

By 張瀞尹 諮商心理師

  台灣剛剛歷經了變動不安的一週,先是512本土疫情爆發、又遇到513令人措手不及全台大停電,接著515本土案例遽升180例,中央立刻宣布防疫升級,雙北市進入第三級警戒,緊接兩日本土案例急速遽增,517雙北市也宣布停課。疫情狀況變化快速、無法預測。

  面對一波又一波的負面消息傳來,而且都是個人無法掌控的環境因素,易讓人的神經緊繃、焦慮不安,嚴重時易焦躁發怒、對任何小事都過度反應。那麼,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可以怎麼與焦慮共處呢?

適度的焦慮,是正常情緒反應,也是因應環境多變時的助力

  首先,要瞭解人類在面臨天災人禍的情境時,會感受到自己與家人的生存受到威脅,失去安全感及生活的掌控感,因而引發焦慮、不安等情緒等壓力反應,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防衛策略。焦慮與不安是我們人體的正常警鈴,提醒我們現在面臨危機,需要警覺與專注來思考策略並立即付諸行動。

  適度的焦慮是為了提高了我們的警覺性,並透過有效的行動來重新獲得安全感與掌控感。就這次事件而言,可以觀察到週遭的朋友們會開始相互提醒外出戴口罩、出門勤洗手、減少不必要的移動,關注並配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相關因應措施,周末兩日網路上也陸續上傳雙北市在捷運內、鬧區街景裡的「空無一人」照片,這些都顯示出當我們意識到危機壓力時,將這份焦慮不安的情緒,轉化為實際而有效的抗疫行為,降低危機發再生的風險,並成為彼此團結又暖心的正向力量。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被一波又一波的環境變動而引發焦慮時,你可以嘗試把這份焦慮當作是合作的戰友,感覺它的存在,並告訴它:「我聽/看見你了。」「謝謝你提醒我。我可以把這份提醒轉化為___________________(實際可運用的策略及行動)。」

三次深呼吸,釋放過度的焦慮,恢復身心安定

  再者,過多的環境刺激與威脅,可能會引發人們處於過度焦慮的狀態。如果在面對這一波的環境變動中,你感覺到自己不斷地冒出許多負面思考,擔心安全、擔心工作、擔心未來,各種擔心頻頻冒出而無法停止;或是你會不斷地上網搜尋資訊,卻被更多不確定性的網路訊息引發更大的焦慮;或是你容易疑神疑鬼,一點點身體的不適都會感覺害怕或過度聯想。那麼,有可能,目前的你正陷入過度焦慮的狀態。

  當環境的威脅引發我們主觀感覺到極端壓力時,腦部的杏仁核會啟動自律神經系統,讓我們處在過度激發的狀態,原本的生理機制是為了幫助我們能迅速行動、獲得生存的先機。然而,在現代社會裡,有些行動不但對現實沒有幫助,甚至容易引發更多驚慌、恐懼與茫然的情緒。舉例來說,因為希望能確認跟掌握目前疫情的狀態,讓自己更安心,因此上網搜尋相關訊息,卻吸收了大量尚未確定的悲觀臆測或是誇張謠傳的負向訊息,引發更多的焦慮與驚慌,重複困在過度焦慮的負向循環中。可以透過三次深呼吸,適時地幫助自己停止被焦慮淹沒的負向循環,回到身心安定的狀態。

  如果,當你意識到自己處於過度焦慮的負向循環中時,你可以嘗試讓自己慢慢地深呼吸三次,透過深呼吸的過程,釋放緊繃的身體與過多的焦慮,先讓身心穩定下來,同時也醒一醒大腦,讓自己可以重新思考與選擇適合自己的行動。

  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並盡可能慢慢地、深深地進行吸氣、吐氣。步驟如下:

◇深深地吸一口氣,同時觀察身體是否有緊繃或是不舒服的地方。

◇吸進空氣時,在心裡數一、二、三、四,同時觀察身體的感受是否有任何變化。

◇慢慢地吐氣,把身體緊繃或不舒服的感受隨著吐出空氣時也一起釋放出來。

◇在心裡數一、二、三、四,感受身體隨著吐氣與釋放的歷程而越來越放鬆。

◇重複三次上述步驟,完成三次深呼吸。

  也有些人喜歡在吸氣及吐氣之間,加入暫停呼吸的秒數,用以中斷焦慮情緒與紛亂思緒,重新 找回冷靜與行動力。你也可以試試看!步驟如下:

(加入暫停秒數的深呼吸其方式與上述相同,只是在吸氣與吐氣的間隔中,多暫停四秒。)

◇深深地吸一口氣,同時觀察身體是否有緊繃或是不舒服的地方。

◇吸進空氣時,在心裡數一、二、三、四,同時觀察身體的感受是否有任何變化。

◇暫停四秒,在心裡數一、二、三、四,將注意力持續身體感受上。

◇慢慢地吐氣,把身體緊繃或不舒服的感受隨著吐出空氣時也一起釋放出來。

◇在心裡數一、二、三、四,感受身體隨著吐氣與釋放的歷程而越來越放鬆。

◇重複三次上述步驟,完成三次加入暫停秒數的深呼吸。

面對未來環境的變動與不可預測性,建立生活與身心的正向適應力

  陳時中部長在515時表示:「(防疫政策)要隨時根據疫情變化及聽取專家意見,採取滾動式應變。」除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以外,行政院、台北市政府也開始直播宣導相關政策,足以可見政府嚴陣以待,未來的環境與生活可以預見也會跟著有不少的變化與調整。這段期間,如何安撫自己的焦慮,讓自己有安定感、力量感,會是情緒調節的關鍵之處。以下,是三項安心建議:

一、適度關注疫情及週遭環境變化,瞭解相關資訊,並配合相關因應措施。

  疫情仍在持續中,缺水及停電的可能性也仍在,現實生活中仍然有許多不可避免或突發的限制與挑戰。因此,瞭解相關資訊與政策,充實自己的知識與能力,能增加在因應上的掌控感。同時也需要適時篩選及關掉不必要資訊和謠言,避免引發過度焦慮與彈性疲乏。

二、找出自己的安心妙方,建立日常的安全感與掌控感

  環境變動快速又不可預測時,容易時不時敲響心理焦慮的警鈴,除了練習深呼吸之外,也建議每個人生活裡有屬於自己的安心妙方。有些人喜歡種花種草,感受大自然給予的療癒;有些人喜歡炒菜煮飯,享受舌尖的美味與充實感;有些人喜歡透過畫畫、書寫來紓解心情、沉澱思緒;有些人喜歡做瑜珈伸展,找回身體的平衡與舒適。每個人喜歡與適合的方式不同,重點是透過這些方法,可以幫助自己調節身心,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感與掌控感。

三、良好的人際互動與支持系統

  許多研究都指出良好的支持網絡是非常重要的保護因子,因此維持良好的人際互動與支持系統有助於陪伴自己度過焦慮與挑戰。雖然因為疫情影響,人與人之間必須維持社交距離、減少不必要的移動,但心理層面的交流與支持卻仍可以持續不中斷,透過line、IG、Facebook等社交軟體,透過彼此討論、共感、賦能等交流,可以增加彼此的勇,一起擁有面對與度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