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人類就知道多接觸自然有益健康,而且不單是對〝身體健康〞有幫助,甚至對〝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助益。這樣的觀點似乎是理所當然的,畢竟我們一看到青山綠水,碧海藍天就覺得〝心情好〞。但因為〝去到大自然會心情好,所以對身心健康有幫助〞,這畢竟是一種感覺,不是科學。再者除了心情好之外,好像也說不出自然對我們的其他具體影響。我們真的知道接觸自然對心理健康有什麼好處嗎?知道接觸什麼樣的自然對心靈好嗎?知道怎麼接近自然比較好嗎?近年來由於人們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相關的研究也愈來愈多,在科學和醫學技術的幫助下,我們終於能更清楚地闡述自然對心理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了。
提到自然與心理健康,最經典的研究莫過於Ulrich在1984年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上的研究。研究對象為膽囊切除手術後的病人,發現住的病房窗外有自然景觀的病人,手術後住院的時間比較短,且護士記錄到較少的負面現象,諸如心情不好、哭泣、需要鼓勵等,且止痛藥的需求量也較低,顯示出光是看到自然景觀,或是住得離自然比較近一點,就能對於人的身心有很正面的影響。接下來許多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論,就是住在離綠地比較近的人,無論是得到精神疾病或是慢性疾病的機率都比較低,也有較低的死亡率。
而關於自然對於情緒的穩定、正向情緒的提升、避免憂鬱焦慮等種種功效,已經得到大量的科學研究支持,也是眾所周知的結論,也就不在此多做贅述。倒是較少為人知的是,接觸自然對人們的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影響力。依據Kaplan 夫婦所提出的注意力恢復理論,認為現代都市環境中過度的壓力和過多的刺激,使得人們大量並持續使用「直接注意力」,長期下來身體和大腦都變得疲倦,結果反而更易使人降低專注力,進而影響計畫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造成易怒、錯誤或意外,因此要如何幫助直接注意力的恢復,就成了大家關切的焦點了。研究結果發現自然環境是極佳的休息環境,因為在自然環境中的事物是我們日常中比較少接觸到的,啟動我們較少使用的感官和狀態,並且這類迷人又不太令人費神的刺激可以促進一種和緩的專注,讓大腦神遊、休息,使身心從都會生活的緊張刺激中復原。這樣的改變不是只有身處在大自然中才有,似乎還能持續至我們回到都會的日常生活中。當自然幫助我們恢復直接注意力,提升短期記憶力之後,使我們變得更有創意、更能有效解決問題,進而在學業上、工作上、甚至於人際關係上都有更好的表現。
那究竟怎樣的自然環境才能對身心健康有幫助呢?依據「治療性景觀」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不單只是綠地具有療癒的效果,湖和海等藍色環境也很撫慰人心。雖然真正天然的環境療癒效果更好,但事實上只要有自然元素的環境,就已經對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助益了。因此住家附近的公園,窗台上綠意盎然的盆栽,乃至於電腦桌面的自然景觀圖像,都能多少幫助我們的身與心。
既然自然環境有助於身心健康,那到底要待多久?或要做些什麼才會有效果呢?研究結果顯示處在自然中的時間愈久,療效也就愈持久,但其實只要在自然環境裡待十到十五分鐘,就能夠偵測得到生理和專注力已經發生變化了。而儘管自然對身心健康幫助很大,但如果只是在大自然裡忙著滑手機、聽音樂、和朋友聊天、吃吃喝喝,也就使得自然的療效大打折扣了。因為研究發現,如果是在讓人感到熟悉或是安全的自然環境裡,獨處對於副交感神經活性的提升效果最佳,也就是能讓人感到放鬆。
在這個疫情延燒的非常時期,許多我們原本喜歡的社交活動、習慣出入的公共場所都得暫時止步。不妨趁此時機,放下手機獨自一人到大自然裡。可以去山中、溪邊、海邊,甚至住家附近的公園綠地即可。在自然裡緩步慢行,低頭或彎腰去仔細欣賞花葉蟲鳥,躺在草地上仰望樹蔭或藍天;運用身體五感去接觸自然,去摸摸植物和土壤、聞一聞自然的氣息、擁抱一棵大樹、感受清風煦陽的溫度、傾聽水聲浪聲。每天給自己十五分鐘,用不同的方式、多種的感官、和以往不同的角度,重新去認識和感受自然,並且在其中得到安定身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