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每個人都是帶著故事,成為現在的自己

By 魏棻卿 諮商心理師

  如果每個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本書,那麼身為「作者」的你,是否曾經好好鑽研、細讀過自己的這本「生命之書」呢?

  我是一個喜歡聽故事的人,也天生敏銳於故事情節背後的心理動力。剛出社會的前十年,我是以記者身分在傾聽他人故事;離開媒體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開始為藝人和企業家代筆撰寫傳記,過程中同樣也是在聽故事。

  但我真的都只是單純在聽故事嗎?當然不是的。我同時在做的事情是,協助受訪者從一堆混亂的素材當中,重整生命經驗,淬鍊出智慧和意義,最後透過文字將滋養能量傳遞給社會大眾。

  成為心理師之後,這種透過傾聽、同理以及啟發性對話來達到生命整合的過程,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傾聽來談者訴說生命故事的過程,除了給予同理和支持,一個更重要的任務是,必須從來談者的故事素材找到關鍵的生命脈絡,以便協助來談者理解到,自己何以會成為現在的自己?進而引導其進行內在對話、接納、和解,這樣的心理歷程,將有助於個人長出內在力量。

  反之,當我們不理解甚至是不認同自己時,就會出現跟自己吵架的情況,心理學上稱之為「內在衝突」。一旦內在鬧失和,不僅本身的情緒波動會很大,與他人關係通常也會拉警報,因為內在的矛盾衝突,很容易就會投射到與他人的互動上,旁人可能也會不知道該怎麼跟我們好好相處。

  因此在進行夫妻諮商或成年親子諮商時,我仍會致力於協助兩造雙方,讀懂自己和對方的故事腳本(必要時也會請雙方各自接受個別諮商),藉此豐厚對自身及對方行為的解釋觀點。

  舉例來說,當太太希望先生表達真實想法,先生卻保持沉默時,很多太太的反應通常是氣到跳腳,覺得先生拒絕溝通。這時,為了「刺激」先生講話,太太可能會在言語上更加刻意激怒先生,也就是寧可先生氣到回嘴罵人,也不要他都不說話。

  但如果走進會談室做夫妻諮商,太太可能會發現,先生的沉默是因為小時候從父母的互動例子看到,表達出真實想法只會引發吵架,所以為了避免衝突,先生寧可保持沉默。當太太理解了這一點,或許就會比較氣消,用緩和態度跟先生溝通,先生也比較不會因為害怕衝突擴大而更加沉默。

  同樣地,若是先生也能藉由諮商了解到,「溝通」之於一段關係的重要性,進而練習開口表達想法,讓太太更了解他。有了幾次正向的溝通經驗之後,相信先生就能慢慢建立信心,並且學習到「表達想法未必就是在吵架」的觀念。唯有夫妻倆能藉著溝通在異中求同,方能經營出一段有品質的關係。

  讀懂各自的故事腳本,另一個好處是,比較能避免因為「錯誤期待」而產生的關係張力。

  受到內在故事腳本的影響,我們對於某些重要的特定角色,如:父親、母親、先生、太太、男朋友、女朋友,乃至老闆,通常都有個期待值,也就是覺得一個母親就應該是什麼樣子、一個先生就應該是什麼樣子。對於彼此的關係,通常也會有一套關係腳本,預設(或說期待)對方應該怎麼樣對待我們。

  關係之所以會引發緊張,大多是因為對方沒有按照我們心中的預設腳本演出,讓我們感到衝擊或失望、失落;當中若又觸及到一方的創傷反應,那麼彼此的愛恨情仇就又更加糾結複雜了。

  當我們讀懂彼此的故事腳本,就比較能夠在相處時保持覺察,停止一味投射內在理想或攻擊,繼而看清楚此刻站在我們眼前的這個人,真正的模樣是什麼?經歷過哪些深刻?以及思考在「真實」基礎上的你們,可以跳出什麼樣的雙人舞步……

  看完這篇文章,下次照鏡子時,不妨仔細端詳一下鏡中的自己,除了發現眼角的皺紋,關於眼眸投映出的內在靈魂,你對她∕他的了解有多少?或者,也轉頭看看身旁的伴侶,反思彼此正在演出什麼關係腳本?衝突來自於什麼樣的落差?

  歲末年終之際,鼓勵大家重新思索和檢視,也祝福大家能更加貼近內在真實,跟自己也跟伴侶重構一段有連結的真實關係。